2008年8月31日

L'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去年在馬倫巴) - Alain Renais


從我的觀點來看,我會認為這是一部批判強置輸入記憶的獨裁的電影,
它讓我想到動物農莊裡面的那群豬,擅自竄改其動物宣言試圖改變動物們的歷史記憶。

文學、影像甚至是聲音都可以說是一種作者在讀者的腦海裡建構畫面的媒介,
從本片中那些反覆重述的台詞,還有不斷出現的影像,
這些機械式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加強了可能原本並不存在於受壓迫者的記憶,
或者是錯置原本存在於受壓迫者記憶中的時間與空間,
這種藝術方面的獨裁,正是他們那群新浪潮的導演所奮力推翻及反抗的。

但很有趣的是,隨著新浪潮電影在法國逐步的沒落,
好萊塢的強大又再度地建立另一種電影模式的霸權,
那些電影並不賦予觀眾相當程度的自由去批判跟思考,基本上都是導演在給,
導演強迫觀眾進到那些固定的觀影模式跟習慣當中,
像是好萊塢在動作片一定會出現的飛車追逐,還有爆破大場面,
在愛情片一定要有邂逅、誤解然後復合,再配合一些音樂去賺人熱淚等等。

我們該很慶幸台灣的導演並沒有落入這樣的思維模式中,
即便是我們的社會文化都是在向美國文化靠攏。
但前兩天跟老輝ㄚ聊到movie版上對於海角七號這部電影的反面意見,
有人提到說這電影在某些運鏡跟場面調度上有些水準不夠的地方,
我不以為意,藝術本來就不該有特定模式,
只是好萊塢的導演常常透過鏡頭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要觀眾接受,
久而久之我們就認為電影應該是那個樣子的,然後就失去自己解讀的能力。

文本的閱讀是主觀的,
我不喜歡鄉民文化的原因就在於每個人都試圖將自己的主觀裹上客觀的外衣,
然後強迫別人摒棄他的主觀意識,接受我這佯裝客觀的主觀。
常常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那些所謂的客觀的推論,乍看之下好像很有邏輯,
但是沒有人去質疑命題的合理性,還有作者是不是早就已經把命題當成結論,
而把所有的證據都導向支持自己概念的解釋上。

此外,所謂傳統的束縛跟包袱也是屬於雷奈想要提出來辯證的,
電影中那個不斷被竄改記憶的女主角一步步地接受了男主角所提出來的證據,
幾次女主角想要去爭辯事實並非如此,就又會遭受更強大的壓迫力量,
直到最後她只得選擇放棄反抗,屈就於男主角所加諸她身上的禁制。
反思父權社會底下的女性受到多少類似這種不合理的壓迫跟禁箇,卻無法反抗,
只能乖乖地接受別人強迫她們要去跟從的選擇,默默地屈服於並不真切的事實。

另外一個經典的例子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一直到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前,有多少母語應該是閩南語的人們卻以說自己的母語為恥,
這種文化上的壓迫也是透過導演所訴說的方式在我們的身上逐漸發酵,
在我父母那個年代,在學校說台語是要被罰錢或者是接受體罰的,
在我小的時候,還有多少父母多少這塊土地上的人認定說台語是沒有水準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陳水扁的政績並不彰顯,而民進黨的弊案一堆的狀況下,
還是有一堆死忠派願意投票給他們希望他們當總統,
因為,這是第一次這些在歷史上受到欺壓的人們能夠用自己的母語說自己想說的話,
他們並不是無知,我們沒有參與他們的過去,我們不能這麼武斷地去批判這些盲目。

還有我們的歷史課本還有我們的國文課本都曾經進行過這些洗腦的動作,
這些反覆地機械式地強殖歷史在我們的記憶當中,不就像是動物農莊那些豬的行為嗎?

哦,抱歉,我絕對不是說蔣介石是豬。

2008年8月30日

海角七號


關於族群融合的那一部分,在老輝ㄚ的blog那邊就有介紹到了,
就不贅述了(其實是自己懶 XD)

這部分我只提兩個讓我很感動的場景,
一個就是勞馬喝醉酒向大大哭訴著如果思念著逃離的妻子,
而大大只是摟著他然後在他的額頭上輕輕的一吻,而後來我們知道大大其實是台日混血,
這一吻,是導演的希望,會有那麼一天身為漢族的我們和日本人,
能夠為曾經對於原住民的欺壓和屠殺,獻上我們最誠摰的安慰和愛。

另一個則是六個人穿著"馬拉桑"的T恤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
代表著傳統以及歷經兩代殖民的茂伯;
代表著原住民的勞馬;
代表著年輕世代的阿嘉;
代表著客家人的馬拉桑;
代表著閩南人的水蛙;
以及代表著下一代的新移民的後裔(混血),
站在屬於我們的自己的舞台上,擺脫曾經殖民我們土地的日本,演奏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其他我想要提的是,當我們努力地把恆春形塑成一個台灣的旅遊聖地時,
這麼做是不是就真的照顧到了當地的居民呢?
前些日子我在time上才唸到一篇關於澳門當地賭場發展的文章,
在他們的經驗當中,事實上當地人受惠地其實少之又少,
大部分的錢還是讓外來的人賺走,像是在海角七號中一開始張魁跟馬如龍的爭吵那樣。
觀光客來來去去,每年的春吶總是帶來又帶走了那麼多的人潮,
但是不是當地居民的生活就會因此變得比較富足,比較好呢?
留給他們的,是金錢?還是滿地的垃圾,以及春吶期間吸毒等社會治安的問題呢?

在這部片題點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當地的年輕人不願意留在當地工作呢?
或許這個數據會引起我們的大力鼓吹當地觀光旅遊的盲點所在。

另外,我喜歡導演帶著我們去看屬於我們在地的生活跟我們在地的風景,
當我看著夕陽斜斜映在紅色磚頭的屋子,看著海風穿過稀疏的灌木吹在人的頭髮上,
這一切不是都很美嗎?我們台灣也是這麼美的。
讓我想到我們學校的校長主任們老是在感嘆我們台灣就是不如歐洲那麼美,
人家的老舊房子就好藝術,我們的就好骯髒好紊亂,是不是就真的這樣呢?
還是其實我們早已默默了接受了薩依德所提到的歐洲文化霸權,
他們那邊的一切是屬於美的,而在我們文化中的一切都是不如他們的。

想想電影中的茂伯,那是屬於我們台灣音樂文化中的瑰寶,
可是在原先的年輕族群文化中卻是不被接受的,我們接受了來自於美國的搖滾樂,
我們認為那個才是流行的,而月琴早已是不符合時代的,
那也難怪茂伯必須要振振有辭地去斥責那些羞辱他的年輕人們。

我們是在否定屬於我們文化中那些美好的東西,然後才來說我們沒有文化。

這部片是我今年看過的國片中最喜愛的一部。

它成功地從侯孝賢、楊德昌他們的手中接下了棒子,把台灣新電影再帶到另一個境界上,
侯孝賢拍的東西是史詩的,是屬於過去的台灣人奮力地從殖民中尋求自己的尊嚴,
它,很沉重,侯導讓我們知道過去的台灣人是多麼努力地在活著。
但那樣的東西對於我們這一代的人,其實已經是很遙遠的時間跟空間,
一般人很難從那些電影裡面找到共鳴,找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共鳴。

而這部片帶入了我們的生活,也很努力地從過去的榮光之中傳承過往的經驗,
擺脫過去悲情的台灣,有著其他面向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
我們從一個拖著沉重腳步的時代,跨進了一個多元文化的世代,
在這之中我們該如何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定位,我們自己的特色,我們自己的尊嚴。

當然最重要的是,它成功地融合了商業的元素在裡面,
這電影跟我們可以起共鳴,它用我們的語言,用我們的幽默,塑造出一種風格,
相信當愈來愈多人把這電影的台詞當成經典對白來搞笑時,這電影就已經是成功了。

真的值得一看的電影,瑕不掩瑜。

2008年8月23日

漂浪青春


我記得我曾經問過我一個國中同學一個很蠢的問題:「阿妳怎麼會喜歡上一個女生啊?」
她這樣回答我:「喜歡就是喜歡啊,為什麼要分男生還是女生呢?」

是啊,喜歡就是喜歡,為什麼要分男生還是女生呢?

愛不就是因為欣賞然後傾心既而產生一種安定的情愫,
如果她(他)們可以真心了解真心相愛,那麼我們又何必這麼大驚小怪於同性的情感呢?

我們其實用很平常的眼光去看待同性戀,他們也是正常人,有血有淚會寂寞會孤單,
一樣可以真心相愛,一樣能夠相互扶持渡過難關,他們也能擁有真愛,
導演並沒有很嚴肅的去批判那些反對的眼光,她只是帶我們進入她們的內心去感受,
感受她們其實也是很平凡,她們也是擁有童話,擁有不願面對的現實 ...

也讓我們看到男女之間也是可以擁有不帶情慾的情感(雖然說他們都是同性戀)
但當我們放到更寬大的眼光來看,異性之間也是能給予彼此生命的力量而不帶情慾,
面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刻,遇上了一個不能面對死亡的事實而失憶的朋友,
她把他當成她的另一半讓他感受到了被關懷的溫暖;
他也就順理成章地扮演起她的另一半,讓她從封閉的世界中走了出來。

我不知道這樣做究竟是對還是錯,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一些日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或許有點自私,因為自己的存在感而付出,可是她卻因此而快樂,
若硬要她去接受她所摰愛著的人已經死去,她是不夠堅強,否則她不會失憶。
人生的問題,很多都沒有對與錯,不是嗎?

最後有趣的是導演安排讓這三個人在早先的生命中就邂逅了,
他和她之間確定了彼此是同性戀的勇氣,
然後她卻一直陷在傳統對於女性的壓迫跟同性戀的異樣眼光之中,
於是她成為了一個不喜歡自己身體性徵的女人。
這句話是很微妙的,女人的形成是基於先天的性徵還是後天社會的限制呢?
她不喜歡自己身體上與男性的不同,卻不可避免地在父權社會下成為女性,
因此她在喜歡女性跟社會規範之間掙扎搖擺著。

直到她遇見了她,一夜纏綿,讓她肯定了自己的天性,
繼而選擇離開了那個象徵父權社會壓榨的家庭。
而她,卻陷入了父親的緊緊包圍中,後來假裝和異性結婚然後和愛人離開,
從她的隻字片語間可以得知她父親的不能接受,終究她失了心智。

這部電影訴說了一個勇敢的女人追求自己嚮往的愛情,反叛的勇氣,
也說了另一個深深陷入禁箇和真愛之間的掙扎,最後終究失去了自己的故事。

2008年8月14日

關於愛情

"沒有他你並不會寂寞,但是會少了很多精采"

這是這版上少數會出聲音的老輝ㄚ在他的blog裡寫下的一段話,我很喜歡它 ~~

最近終於把侯麥的四季看完,四季的愛情,愛情的萌芽、熾熱、成熟以及等待
儘管這四部電影被很多影評人批評為結構鬆散的電影,
它們就像會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隨性,然後引出一些哲思,發人深省。

侯麥試圖在辯證愛情的本質是什麼,常常我們迷失在親密的關係中,以為那就是愛情,
如果男女之間可以存在純粹而且交心的純友誼,那麼什麼樣的關係才會是愛情?
在親密的友誼跟真正的愛情之間會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呢?

或許愛情可以不是在黑夜中用力奔放的煙火,炫麗卻短暫,
它可以是掛著天際的星星,每當我們在一身疲倦時停下腳步望一望它,心中便充滿溫暖。
或許愛情可以不要是影子般的黏黏膩膩,得不到片刻的孤單,
它可以是貓兒那樣,聆聽完你的心聲之後,回應你兩聲喵喵,卸下你心裡頭的沉重。

或許愛情不會是永遠都不爭吵,
可是爭吵是很努力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跟自己的空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即便很難,
卻不願意去傷害對方,去傷害彼此的感情,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有多麼在乎對方,
而爭吵之後不會是妥協,而是更進一步的愛著,然後緊緊地擁抱著不願分離。

或許愛情不該是填補自己的空虛不足,
我會知道雖然我永遠都不可能會比她更了解她自己,我卻深深地擁抱著她的所有一切,
我也知道她永遠都不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所以我會願意包容她的粗心大意,
笑笑地把那些歸納成為專屬於愛情的甜蜜,然後溝通。

愛情不是害怕寂寞無法承受孤單下用來填補隙縫的東西,那不是愛情,
我一個剛分手的同學這樣問:「如果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為什麼我要跟他在一起呢?」
我說,你不是要他來讓你過得很好,然後失去他你就不知道怎麼過日子,
沒有他你並不會寂寞,只是跟他在一起你會擁有更多值得珍藏的美好。

所以愛情會是什麼?
兩個疼愛自己的人,欣賞著對方,在相處的日子裡為著對方著想,卻不會失去自己,
會是很好的朋友,會擁有相視而笑的平凡,會爭吵,會溝通,
會是兩個具有勇氣同時也願意追求真正愛情的人。

我很喜歡"冬天的故事"裡的一句話:
「大家都想錯了,他們只看到表面,夏何洛回不回來並非要點,他留在我心底,
因此我不願把心交給別人。」

或許真正的愛情就是把對方放在自己的心底,而愛著自己以及屬於自己心裡的這一部分。

2008年8月5日

熊庹

當沒有什麼東西戰的贏別人的時候,就只會拿態度出來戰 = =

媽的,現在連四年前的比賽沒吃早餐都可以拿來扯態度
我就不相信一頓早餐就可以讓張99變身成超級賽亞人 ....
西武球團要求張誌家減重,老外不鳥這種話也說得出口
那種連張99受傷都看不出來還叫他去硬操硬練的爛球團說的話是有幾句能聽?

態度?上一個被戰態度有問題的人現在在大聯盟發光發熱 ....

去他媽的態度 ~~ 常常只是人用來轉移問題焦點的藉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