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本質
焦慮是因為某種價值受到威脅時所引發的不安,而這個價值則被個人視為是他存在的根本
焦慮所以沒有特定對象,是因為它敲擊的是我們知覺經驗的心理結構基礎,而這正是我們
的自我得以與客觀世界區隔的基礎。
焦慮沒有特定對象的本質,是因為個人安全的基礎受到威脅,而因為有此安全基礎,個人
才得以在與客體關係中經驗到自我,於是主客體的區分也因此崩解。
因為焦慮會威脅自我的基礎,所以在哲學層資上的理解,可以被說成是自我不復存在。
田立克稱此為「非存有」(nonbeing)的威脅。我們是存有、是自我;但是也隨時可能
「不再存有」(not being)。死亡、倦怠、生病、破懷性的侵略等,都是非存有的例證
。多數人心中會與死亡聯想在一起的正常焦慮,肯定是這類焦慮的最普遍形式。但是自我
的消解不只包括肉體的死亡。它也可能包括自我存在所認同的心理或精神意義的失落,也
就是無意義感的威脅。
----
正常的焦慮和神經性焦慮
正常焦慮的共同形式之一,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有限性,也就是人類面對自然力量、
病痛、脆弱以及終極死亡的脆弱。
特質:
1. 與客觀的威脅不會不成比例
2. 不涉及壓抑或其他內在心靈衝突的機制
3. 不需要啟動神經性防衛機制來管理焦慮
4. 能夠在意識覺察層次上建設性地對待,或者當客觀的處境改變時,會變得較為紓緩。
神經性焦慮的特質:
1. 與客觀危險不成比例
- 因為某些在的心靈衝突造成
2. 會有壓抑(分裂[dissociation])和其他心靈衝突的形式
3. 產生許多形式的退縮行動與警覺,例如禁制、外顯症狀以及各種神經性的防衛機制。
壓抑會助長個人的無助感,因為它會造成個人自主性的減損,
也就是個人力量的內縮與框限。
----
焦慮的起源
面對焦慮的能力不是習得的,但是某人的焦慮量與焦慮形式,則是學習得來的。
----
焦慮與恐懼
焦慮是基礎的、潛藏的反應 - 它是個概稱;而恐懼則是同樣一種能力的表達,只是以具
體客觀的形式呈現出來。
焦慮是「基礎的」問題,不只因為它是回應威脅的一般和原初形式,也因為它是在人格的
基礎層次上回應威脅。它是針對人格「核心」或「本質」威脅的回應,而不是對周邊危險
威脅的回應。
----
焦慮與衝突
嬰兒與孩童的存在任務,就是要漸進地把自己和雙親區分開來。若從這個辯證關係中的個
人層面來看,他的成長在於減少對雙親的依賴,增加對自己權力的依賴與運用。若由社會
層面來看的話,孩童的成長則需要逐步正雙親在新的層次上建立關係。這個辯證發展的過
程中,任何一端產生障礙,都會造成心理衝突,其最終的結果就是焦慮。
那些獨立卻沒有良好關係的人,會對造成自己孤立的人產生敵意。那些活在共生依賴關係
下的人,則會對壓迫自己能力與自由的人產生敵意。
叛逆、獨立、孤僻的人,對固定人際關係的需求和慾望,是相當壓抑的;活在共生依賴關
係下的人,也會壓抑獨立行動的需求和慾望。
----
文化與社群
霍妮 -
"我必須強調,競爭以及伴隨而來的潛在敵意,充斥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競爭是社會人
際關係的主控因素之一。它充斥在男人的關係中,也滲入女人的關係中,不論競爭的項目
是名氣、才幹、吸引力或其他的社會價值,競爭都會使值得信賴的友誼受到極大的損傷。
就像前面指出的,競爭對男女關係的干持,不僅表現在伴侶的選擇上,同時也表現在男女
互爭優勢的奮鬥過程中。校園生活也是充滿競爭。而最重要的,也許是競爭擴散到家庭情
境中的狀況,於是,孩子剛出生就無可避免地被接種了這個病菌。"
例如,「愛」不是被當成克服個人孤立的建設性方法,而往往被當成是自我擴張的手段。
我們為了競爭的目的而利用愛,在競爭中拔得頭籌,贏得令人稱羨的伴侶;那是個人社會\
才幹的證明;伴侶就像股市投資獲利所得的戰利品。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我們會因為孩
子在大學得獎,或以其他形式為家族增光,就對小孩另眼相待。在西方文化中,愛往往被
當作是減輕焦慮的手段來追逐,但當它是在泯滅個性的競爭架構下進行時,這樣的追逐反
而會增加孤立感和敵意,也因此會使人更加焦慮。
更多的競爭與侵略,只會帶來更深的孤立、敵意與焦慮 -
相互競爭的個人努力→社會內部的敵意→孤立→焦慮→更多的競爭努力。
2008年7月10日
焦慮的意義 - 焦慮理論的摘要綜合
By bnman , 7/10/2008 09:28:00 下午
Tag : Book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comments:
競爭有其正向的意義:開發潛能的動力。但是動物原始的生存競爭,較獸性的一面則需要藉由教育的手段來減經,消瀰的境界只是個理想狀態。 --黃心理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