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人人會當,巧妙各有不同
我們從小到大學了那麼多東西,就是沒有人教我們什麼是愛情,
當然每個人想要的愛情因人而異,我只是感慨最近聽到的一些事。
人最難的是批判自己,總是無法在一段關係中釐清自己的角色跟需要,
常常會有一種狀況是只要對方難過就會把過錯歸疚在自己身上,
然後急著想要去改變,希望能因此對方快樂些,可是從來沒問過自己快不快樂,
儘管我認為的真愛是米蘭.昆德拉所談的利他主義,但這不代表就該放棄愛自己的權力,
在愛情裡面該做的是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做那個自己想像對方想要的自己,
同時愛自己並不是代表從對方身上無限度地需索自己永遠填補不滿的黑洞。
基於公平分配的愛情,看起來穩定,但其實是一種隱性的緊繃狀態,
當兩個人對於標準的認定有了歧異之後,那麼所謂的公平就會出現主觀認知的差異,
而常見的狀況就是一開始的隱忍妥協,再來出現摩擦而雙方面都計較著自己的委屈,
遇見溝通狀況良好的情侶可能可以暫時解決這問題,最後解決不了的就成了分手的原因。
這樣分手常歸疚於個性不合,對愛情認知的差異,
是不是真的不合兩個人都沒有仔細地去思考過,而事實是不會有兩個完全契合的人,
但就是會出現有一個不斷指責的人,去指責另一個不斷自責的人,
站在指責的一方是不是就完全沒有責任?自責的人是不是就完全錯了?
利他主義是建立在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愛別人的基礎之上,
這個基礎則是自己是否能夠妥善地疼愛自己,分清楚對愛情的需求以及自己的渴望,
每個人都不該在愛情裡去扮演那個上帝的角色,或者是退而求其次扮演他父母的角色,
不要為了愛情而扭曲自己真實的面貌,人不可能完美也不應該完美,
愛情是不同於上帝之愛(雖然我不信教啦)跟父母之愛的另一種關係,
在這裡面我們犧牲了某種程度的自由追求有人欣賞自己跟支持自己的快樂,
但同時也必須保有最低限度的自由,就是自身的完整性跟真實性,這才是愛自己。
自責的人是不是真的要那麼自責?當聽到"你並不懂得我想要的愛情是什麼"的時候。
放下那個害怕做錯事而被處罰的恐懼,去思考對方說出這句話之前,
他有沒有說過所謂"他想要的愛情是什麼"?
因為有的時候連說這句話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愛情是什麼,
他卻蠻橫的要求著對方要去了解並記得他想要的愛情是什麼,那你為什麼要自責呢?
黑洞,是永遠填補不滿的,就算你把自己丟進去你也只是消失的無影無蹤,
如果是因為空虛寂寞害怕孤單或者是因為別人都談戀愛所以我也要的心態去談愛情,
那麼他永遠都會有空虛寂寞孤單的時刻是你無法去填補的,
那些情緒並不是屬於渴望愛情而產生,而是自己恐懼自身的非存有而出現,
所以他必須透過"愛情"去得到被在乎的虛榮,進而確認自己存有的價值。
因此另一種狀況就是只要是自己難過就一定是對方做錯了什麼,因為自己是不會錯的,
這樣的人是能夠很快速地從分手的傷痛中脫身,然後又開始下一段感情,
但傷口是不是真的完全癒合了?鬼才相信 ......
如果真的癒合了,就不會在一段又一段的感情之間當激情褪去之後就出現裂痕,
在沒有人作伴的時候,以為可以自己一個人可以走的灑脫,
事實上卻是害怕面對寂寞空虛孤單,此時只要有人送出善意跟關懷就誤以為那是愛情,
結果一頭栽入的結果,又是另一個短暫的關係,因為根本沒有看清楚愛情的模樣。
會不會找到真愛?運氣好就會,就像吃角子老虎拉10000次也總會出現一次BAR,
常會聽到的抱怨就是,明明我就這麼好,為什麼運氣總是這麼差總是遇見錯的人,
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好其實自己沒有去思考過,因為總是別人在踩地雷在犯錯。
這種在愛情裡面把自己太過於理想化,卻沒認清自己想要的愛情其實不是愛情的人很多,
這樣的人挫折的忍受度通常不高,這很理所當然,完美本來就是易碎的幻影,
可是又往往無法面對孤單背後隱藏的恐懼,寂寞總是吸引來寂寞的人,
在爭取愛情的拉扯中,兩個人都不願意當寂寞的輸家,在燦爛的火花過後終過寂靜,
誰得到了愛情?其實兩個人都是輸家,對彼此都是個美麗的誤會又不願坦承的錯誤。
指責的人,別忘了當你用手指指著對方的時候,另外四隻指頭是指向自己的,
用更大的寂寞來填補現下的寂寞其實只是飲鴆止渴,
一次又一次的萍水相逢,只是在原本的空虛旁再挖了一個空洞,
當然,喜歡是真的,但為什麼而產生感情常常是人不敢面對而一直迴避的問題。
最近聽到一個喜歡上有女朋友的男人的事情,她的同事對她說一個人不可能喜歡兩個人,
我不認同這種說法,否定對方同時也在否定自己,如果不是感情那妳是什麼?
即使是因為錯覺而產生的情感,那也是喜歡,人不會同時只喜歡一個人,
那並不符合人的動物性,忠貞是文明社會才出現所應遵守的社會道德,
然而劈腿是撇下理性層面回到滿足動物性的需求,但這樣好不好?
我沒劈過腿我不知道,但我猜測走向極端的背後往往是某種恐懼在支配著人的行為,
所以他放不下任何一段關係,卻也扛不起應有的責任,因為他並不真的認識自己。
基本上我認為在愛情中不間斷的戀愛(是指兩段感情之間的空窗期很短),
比起劈腿也高尚不了多少,只是劈腿所承受道德層面的壓力大很多就是了,
其實都很傻也都很脆弱,都只是隨著內心的空虛去放縱自己的感情,
當然這不是說我比較厲害,我也會覺得空虛寂寞覺得冷,只是我該該叫完就沒事了。
對我而言,愛情是提升自己快樂的目標之一,它對我很重要,因為我對快樂的要求很高,
愛情很難,也因此找到真愛的快樂才會是永恆的,
前面的文章中有我從書裡面節錄出來的兩段話:
「什麼是忠貞?我們對自己所鍾愛的女人有什麼期待?
難道忠貞的概念不是可怕的自我中心主義?
難道它不是跟人類大多數的渴望一樣虛偽嗎?
當我們要求忠貞,我們是否希望對方擁有快樂?
如果對方無法在忠貞的微妙牢獄裡得到快樂,
我們卻一味地要求他忠貞,那麼我們還愛他嗎?
要是我們沒有以讓對方快樂的方式去愛對方,
我們是否有權期待對方忠貞或是作出其他的犧牲?」
「設身處地去感受對方的情境、存在、感覺和心靈,
沒有半點勉強,而是滿心喜悅、情不自禁地體會對方歡樂的內心,對方的生命。」
很值得去思考其中的涵義,我們對於對方有什麼期待?
那些是不是都是我們可怕的自我中心主義在作祟呢?
什麼是愛情?如果把對方關在自己設限的框架中,而他時時擔心會誤觸地雷時,
那我們是不是真的愛他?還是我們其實是很小心翼翼地在處理自己的傷痕?
人都喜好自由,不喜歡受拘束,但放大自己的自由去要求對方犧牲那並不叫做愛情,
以讓對方快樂的方式去愛對方簡單來說就是同理心的體現,
而實現愛情讓對方快樂很重要的關鍵在於溝通與傾聽。
利他主義的原則出於分享而非佔有,即使爭吵在是出於努力地讓對方不受到傷害,
所以釐清自己的情緒跟需求變成是追求愛情的首要課題,
只有在先處理完自己的傷口跟渴望之後,才能讓佔有慾被排除在愛情之外,
不把自己想像的完美形象強硬的套在對方的身上,了解真實的對方,
才會做到設身處地去感受對方的情境、存在、感覺和心靈真實的一面,
而不是紮了個草人自己紮自己爽,然後不管對方多麼辛苦都無法變成那個草人。
愛情,用理性去認知,用激情去享受,同時駕馭這兩股力量,才能得到無上的快樂。
2008年11月28日
愛情裡的傻子
By bnman , 11/28/2008 11:22:00 上午 0 comments
Tag : Some feelings
愛、欲望、出軌的哲學 Ⅰ
這是一本算滿有趣的小品哲學書,會買它來看是因為自己在思考愛情的過程中,
參考看看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們怎麼樣看待愛情、欲望、婚姻等問題,
我覺得它很有趣,撇開那既定的種種教條,思索屬於自己的愛情規範。
欲望,在這本書裡面所指的是原初的衝動,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性衝動,
會不會是愛情的一個開端?
這樣去思考愛情應該會有不少人嗤之以鼻,但欲望其實已經被污名化了很久,
在身心二元對立的論證中,欲望被貶低到一個罪惡的範疇中,
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優於動物進而能主宰萬物,於是將自己的動物性在文化中去勢。
在人類的社會中公開談性的不雅的,可恥的,縱慾是要遭受到異樣的眼光,
更甚者,婚前性行為更是一種禁忌,一種罪惡。
這其實很無稽,為什麼屬於人類身上的動物性會被人類放在禁區裡不得碰觸?
在戀愛行為中的親吻、擁抱、牽手不也是屬於動物性的欲望?
「對於所愛的人沒有欲望,而對有欲望的人卻不擁有愛。」
屬於童稚的愛情跟童稚的欲望對於成熟愛情的發展都是危險的,
但愛情卻常被昇華成為一種亂倫的禁忌,愛情中的對象被歸類成為家人,
以為真愛應該是建立在心靈的交流跟無悔的付出上,才能顯得愛情如此的高貴且聖潔,
而低等的性愛不應該出現在真正的愛情之中,唯有透過婚姻的加持才能洗滌性的罪惡,
讓性成為追求永恆愛情的最終條件,用婚姻為性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當人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便開始會尋求其他能滿足需求的途徑。
欲望跟心靈追求安定的渴望應是同等重要的,壓抑了某一部分的需求都是不健康的。
激情,我認為這是一般人所能指稱的愛情,
常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有人這麼說「只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長久的。」
但我認為這些所說的都是激情,而一般人所認定的愛情也不過是激情。
所謂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激情最大的影響,它將一切都給過於理想化,
盧克萊修寫了這麼一段有趣的詩:
畏縮膽怯的女孩被形容為「溫柔害羞」、「高貴美麗」
體態臃腫的女子則具有「皇室的威嚴」,
如果她們說話結結巴巴,那麼她們是「稍聲細語」,聲調「害羞可人」,
如果她們說話大聲、出言惡毒、道長論短,就被稱作「熱情澎湃,活力充沛」,
「纖細惹人愛憐的尤物」,卻是瘦得活不下去。
「體態苗條」的女孩,很可能咳嗽一下就會死。
這種理想化會去放大很多的情緒還有想像,當面臨現實的時候就會難以接受,
所以為什麼會有「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的說法,
是因為在激情裡頭,人不僅對對方有種完全化的錯覺,對自己也是,
當發生了某些敲碎這片虛幻鏡子的現實時,那種難過往往會被放大,
而那些事實上也並不那麼嚴重的現實,卻往往被難以接受而成為分開的理由。
這原因也很容易了解,因為激情中自己也是理想化的,自己的完美是無堅可摧的,
所以不完美的對方便成為破壞這段愛情的罪人,自然就看不見感情不若以往的原因,
也看不清楚那個理想中的愛情模式還有對方,也都只是激情所帶來的想像。
激情是不永恆的,而人卻常常在尋找永恆的激情,
因此在這裡頭人就必須要不斷不斷地去確認彼此的愛情,
「你愛我嗎?」「你為什麼而愛我呢?」,同時也在對方口中盼望得到承諾。
但激情只是愛情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若把激情當成愛情,
永遠都將找不到理想中的愛情,而在一段又一段的關係之中尋求安慰,
不論是屬於欲望層面的滿足,或是心靈空虛的填補,
基本上我認為這兩者沒有誰比誰高尚的差異,只是性慾多背負了動物性的原罪而已。
無法忍受寂寞空虛我認為是因為得不到滿足的部分面臨到不再存有的恐慌,
此時激情,也就是本能,取代了理性而發揮了作用,
必須不斷地去滿足那一部分而得到存在感。
我說:「愛情裡多的是鬼打牆的傻子。」就是這個道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故意抹除現實的部分不見,因得到滿足而將對方理想化,
當再度面臨現實時才再來無法自拔,或是再度否定對方認定自己的完美,
一次又一次落入無限輪迴之中,總是在那個迷宮繞不出去,如何找到愛情呢?
我並不是在批判,我只是看見很多人一再的犯錯而難過,
其實劈腿、出軌、經常換男、女朋友,這都沒有什麼對或錯的問題,
只是用更大的寂寞來填補現下的寂寞。
By bnman , 11/28/2008 11:21:00 上午 0 comments
Tag : Book
2008年11月13日
朋友,天堂好嗎
你現在一定在笑我 笑我太不值得 為了換取一點點虛榮 而付出了所有
你現在一定在罵我 罵得我不知所措 富貴榮華能擁有多久 人生如夢轉眼過
朋友啊 天堂好嗎 我還厚著臉皮繼續活著 反反覆覆有太多藉口 找不到真正的理由
朋友啊 天堂好嗎 我的一生為著別人而活 我在掌聲之中起起落落
沒有人相信我的脆弱 我的脆弱
朋友啊 天堂好嗎 終於實現了你的承諾 無牽無掛揮一揮衣袖 天地之間任你翱遊
朋友啊 天堂好嗎 彷彿只能用這樣的問候 讓你記得有一個朋友 在人間得到一切
卻一無所有
----
好像夢一樣,就這麼過了一年,一年前的今天我在電腦前收到這個惡耗
我哭了,止不住淚水在我臉上泛濫,在那一刻我的假裝堅強全都瓦解
一年過去了,我還想你,總是聽見安靜的空氣中傳來輕輕的幾聲喵喵叫而微笑,
這些日子慢慢地我知道,生與死的界限並非那麼遙不可及,而我要珍惜著什麼?
我要珍惜我自己,和我所擁有的一切,那些別人希冀我去追求的,能擁有多久?
自己的快樂才是如此深刻的,為自己而活著才是衷心快樂的。
Oreo,天堂好嗎?你是否有在天地之間翱遊呢?你是不是還有著那白白的肥肚肚呢?
曾經我不負責任,但我不後悔。後悔,是如果我讓遺憾再度發生。
此後,我會堅定地悍衛我所選擇的及我所擁有的,這是我對你的補償跟承諾。
----
回想起痛哭的那一夜,或許妳也會訝異我怎麼會如此激動,
但對那時候的我而言,Oreo可能是我最後的證據,證明我在這段感情曾經存在而付出過。
那些日子裡,我被一堆否定推到一個沒有光線的角落,偏偏還壓下來這塊大石頭,
一時之間,我找不到自己存在過的證據,我不知道這短短的人生我擁有過什麼。
他是我對妳的在乎。
如果,道歉是發自內心最誠懇的在乎,那麼妳曾經在乎過妳對我的傷害嗎?
如果,在妳的回憶之中,只存在著我的暴怒、怨懟,我的那些單純,那妳真的了解我嗎?
為別人而活的日子裡,我有多麼脆弱呢?我沒說,大家卻以為我都能承受的了 ....
妳不知道我有多害怕讓妳難過,我有多害怕讓妳感到孤單,
面對那些我真的一竅不通的東西,為了不讓妳失望,我還必須表現得我很有興趣,
我不敢在妳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離開妳的身邊,也不敢放妳一個人在漆黑的夜裡走著,
即使我再忙,再累,再不愉快,我都還要哄那個生氣的妳,恐懼的妳。
而妳記得的只是妳抱怨的時候的我的怨懟,妳卻從來都不記得為了妳我爽別人約的無奈。
妳也不知道為了不讓妳在妳父母前因為跟我在一起而感到為難,我心裡有多麼的恐懼,
妳還會記得他們對我的評價嗎?
說我還好夠聰明,要不然我實在是太矮,長得也不討喜;
說我一直不願意出去跟他們吃飯,是不是我有毛病;
最令我感到受傷的,是妳從不間斷地被安排去相親。
易地而處,妳會有什麼感受呢?
如果是妳被批評身材、長相,如果妳的男朋友從不間斷地相親,妳承受的住嗎?
我承認過去我有忽略妳的感受,我也誠心道歉,但分手的錯也不該都是我來扛 ...
愛情不該是這個樣子,不該總是別人要了解妳,總是別人要對妳無怨無悔的付出,
總是別人的委屈都被視而不見,而妳卻無止境地放大了妳的傷痛。
甚至分手之後還蠻橫地要求我不該再回憶,不該再難過,也不該再擁有期望,
我該不該做什麼,是我的自由。如果妳想干涉,那是妳心裡還有些什麼,不是我的問題。
我是個人,不是個愛情機器,我也渴望被了解,不需要以一個虛幻的形象活著,
也沒辦法在付出了那麼多那麼久之後,說忘就忘,去欺騙自己內心的感覺。
但過去這些日子,我仍然害怕妳難過。我會想妳,我對妳仍有感覺,
我卻要壓抑,卻要接受妳的限制,而不敢去碰觸那些情感,不敢寫下隻字片語。
妳再也不可能愛我,so what??
我不該在放下所有對妳的情感之前就開始下一段感情,那並不叫向前走,
如果我這樣做,我一定會後悔,因為那不負責任,對下一個女孩並不公平,
那反而會使我墮入無盡的深淵,永遠都走不出愧疚的框框。
妳覺得沉默是為我好,那只是妳認為妳比我好,以為那樣做可以給我救贖,
但如果妳了解我,妳就會知道我寧可要殘酷的坦白,也不願接受冷淡的沉默。
不過妳怎麼想我已經不想去猜測,也不需要去猜測,不再去希望妳會怎麼樣,
妳有妳的樣子,妳是否改變我不清楚。
但我想說,走的再遠我還是我,一樣的張狂,一樣的叛逆,
珍惜著我所擁有的,而敲碎了自我的圍牆走出來聆聽著眾人的聲音,卻不隨波逐流。
我不再是小丑,總是把歡笑帶給別人,而其他的都隱藏在面具之後,
假裝堅強,假裝快樂,假裝不在意,假裝不難過,假裝到最後又得到了什麼?失控。
這一次,妳爽約了好久。
----
我不欺騙自己,也不虛構自己,
我知道我是個值得愛的男人,我不掩飾我的缺點,也不泛濫我的感情,
我願意道歉,願意溝通,願意表現自己的脆弱,也願意學習我不足的部分,
我愛自己,同時我也很在乎對方是否愛自己,因此我知道該如何轉換我的立場思考,
我不會塑造一個形象讓對方去努力,因為我知道擁有最真的自己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因為我懂得什麼叫做愛情,並且努力地在學習。
By bnman , 11/13/2008 11:57:00 下午 0 comments
Tag : Some feelings
2008年11月11日
Brothers(北野武-四海兄弟) - Takeshi Kitano
好久沒有寫電影心得了,一部分原因是之前耳機送修所以沒有看電影,
另外就是前一陣子拼老命在看懂東方主義這本厚到不行的書,所以就停了好一陣子,
趁著今天感冒頭昏昏,來補個進度吧 :p
這部電影剛好跟我前幾天所寫的那篇文章相互呼應,所謂暴力的本質是什麼?
北野武試圖在電影中去辯證暴力本身究竟是正面,抑或是負面,還是中性的?
首先,北野武在日本本土因為大哥被殺,進行暴力報復行動之後,
卻因為幫派內部的鬥爭,反而把忠心耿耿的北野武給逼上死路,
在此北野武第一次丟出一個問題,將他逼上死路的是因為他使用暴力?還是人心貪婪?
在他堅持不與敵人和解,堅持自己立場的狀況下,
卻因為其他人想要趁老大死掉的機會,掌握整個幫派,進而將忠心份子鬥成異端份子,
他想問的是,人類社會究竟是因為被指涉為原始(暴力)的行為而分化,
還是因為自詡為文明(鬥爭)的方式而分化呢?
而當他踏上美國領土之後,與他後來最鍾愛的小弟的邂逅就是暴力衝突,
但也因為那黑人沒有用暴力報復(或許也是因為怕打不贏),造成了一次文化差異的了解,
我認為導演在這邊試圖想要觀眾去思考,
到底是暴力本身錯誤,還是引起暴力背後的動機是錯誤的?
怎麼說?
回想在不同民族遭遇的時候,通常都會爆發暴力的爭端,為什麼會引發這些衝突?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自認優越的民族會將非我族類的民族認同為落後、不文明,
因此他們有義務去消滅其可能造成的禍害,例如:美國對阿拉伯的態度。
而他們卻可以這樣合理化他們的暴力,將所有非我族類的人看成有威脅性的,
但是不是暴力的本質錯了?還是藏在暴力背後那顆自以為是的心是有問題的?
另外,在爭取地盤的時候使用暴力,在面臨生存威脅的時候用暴力反抗,
導演都讓我們去觀察為何使用暴力的起因,或許是因為貪婪,或許是因為恐懼,
而我們要去思考的是我們該批判的是暴力的手段本身,還是動機跟後續的處理是否恰當。
重點是,使用暴力處理事情有它很粗糙的一面,你必須要接受別人用同樣的手段回報,
你們不能自己使用了暴力,再來譴責別人回報以暴力,然後辯稱時空不同背景不同,
你是不是能像片中的北野武那樣,很清楚暴力的本質,坦然接受那樣的結果呢?
北野武讓我們去觀察暴力背後的人性,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他們要使用暴力,
像我之前所提的,一味的譴責暴力而不去探討背後的問題,基本上也算是一種暴力,
他使用冷調的鏡頭,不灑狗血不煽情,不帶著導演視角讓觀眾自行去判斷,
對於暴力,對於黑道,我們是不是帶著太多的誤解去看待這些事情?
行為本身是不應該存在價值判斷的,是人去定義那些行為規範出所謂的道德跟是非,
長久下來人習於那些規範之後,一看到行為就試圖要去找出屬於該行為的價值判斷,
不然人會無所適從。但我認為若不能先去了解動機就對行為加以評價,是很粗暴的。
顯然北野武也希望我們重新去思考暴力的本質與人的情感之間的激盪。
這是一部很值得省思的電影,並不單純只是黑道的打打殺殺,
同時也是一部不拖泥帶水又非好萊塢式的幫派電影,好看。
By bnman , 11/11/2008 07:23:00 下午 0 comments
Tag : Movie
東方主義(Orientalism) - Edward W. Said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把它給看完一遍 orz
裡面的體系相當龐大及複雜,東方主義隨著時空背景的變遷宛如有生命的實體一再修正,
弔詭的是,東方主義中所指涉的東方卻變成了恆久不變的一灘死水,
東方變成了一種像化石,像一種定律,供西方人研究,並加以詮釋、定義及再現的東西。
薩依德試圖在這本書裡面去批判兩、三百年來東方主義的系統所產生的偏見,
這裡要強調的是"批判"而非"譴責",譴責會落入全然地主觀判斷,造成另一種偏見,
而批判是提供一種方法論,一種不同於原本存在的觀點加以解構,兩者概念是有差異的。
不論東方主義或是伊斯蘭本身的文化我都沒有接觸過,
所以我也無法對於薩依德所提出的批判加以辯證或是另行批判,
但他提示了我許多可能存在於自己觀察事物的偏見,長久以來我卻不曾檢視過自身。
二元對立是一種危險也容易造成誤解的態勢,
在「我們」跟「他們」之間,容易因為潛在的威脅,導致將負面的評價加在對方身上,
也就是說,在進行評價的開端,「我們」就已經把「他們」預設成一個危險物,
因此所有單獨的事件都會被借題發揮成「本質」的概念,
而不去剖析背後的成因,和了解造成事件的人本身的想法及個性。
一個簡單的例子:台灣曾經是聞名世界的海盜王國,那時候台灣=仿冒,
常常會有一種言論就是,台灣人就是擁有這種劣根性,愛仿冒,愛盜版,貪小便宜,
但事實上是美國人曾經也是盜版天堂,偷了多少歐陸的書出來,
而現今的網路世界中,美國人不也是侵犯著作權的大本營嗎?
那請問台灣人是有什麼劣根性?相同的行為,台灣人就是天生如此,美國人就是個案?
因為要維持自己立場上的優勢,讓自己可以站在評價他人的優越感之上,
所以「我們」必須預設「他們」是落後、停滯等各種負面的價值判斷都加在上面,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找證據去證明「他們」是符合那些負面的評價。
在東方主義這本書中,當時的西方最開始就是用工業革命的結果來加以判斷,
西方世界發生了工業革命,而東方世界沒有發生,所以西方比東方來得進步,
藉此西方世界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污蔑東方,歧視東方,評價東方。
我為什麼會強調科學未必是客觀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有很多所謂的"科學"或是"科學方法",太過於強調論證過程的邏輯,
卻沒有去檢視發展的目的原本就是包藏禍心,試圖將證據解釋成自己想要的結論,
例如:曾經就腦容量去得到男人比女人聰明,白人比黑人高等的結論等等,
在東方主義一書中所提出來的例子則是語源學的發展,
語源學在西方認為是一種科學,而它透過語源去認定東方人較為落後,科學客觀?
(科學的問題先談到這邊,它還有其他的問題存在,以後有機會再寫文章探討。)
談論到詮釋的問題後,針對「他們」落後的這一點,「我們」就想要去幫助「他們」,
因為優越感無法讓自己忍受這世界上擁有落後的區域,另外就是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這一點在書中沒有提到,帝國主義的興起是不是跟工業革命後人口的爆炸有關係,
而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支持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基礎,就是這種「使命」。
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進展到現代文明,這項任務只有「我們」才能辦到,
「他們」太笨、太落後了,根本不懂得什麼叫文明,「我們」有那個義務讓世界更美好。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開發之前,就必須展開一些研究,
這些研究就牽扯到所謂的詮釋與再現的問題,觀察者會將一些行為或文化,
在沒有真正了解它們背後的意義前,就擅自進行詮釋,
為什麼能如此?因為「他們」只是研究的對象,那些行為必須透過「我們」來賦予意義,
就好像在研究昆蟲,研究地質變化那樣,所有的模式必須由「我們」來給「他們」生命。
但研究的對象很龐大,怎麼辦?開始進行歸類跟目錄化的編纂。
把整個東方文化、歷史、族群、宗教、政治等等,化約成為文本上的類型跟目錄,
用短短的幾行字去概括龐大而複雜的社會現象及人類行為。
這樣的再現透過文本慢慢地形成一種權威,一種學科,廣為流傳,產生經典,
但再也沒有人知道文本上的東方跟實際上的東方差距有多大,
而東方化的東方成為西方人想像中的那個實際東方。
時間一久,這些文本所流傳的概念已然形成傳統時,它變成了不可挑戰的權威,
這從小活在這些傳統、文化背景中成長的人,一提及這些議題時就會隱含著價值判斷,
例如:漢人對於原住民的概念即是如此,事實上很多人提及原住民仍存在價值判斷。
當文化交流之後,發現很多的現象似乎違背了西方霸權原本所認知的概念時,
這時候東方主義它必須經過修正跟調整,那些學者們將命題回歸到伊斯蘭教本身,
他們承認了伊斯蘭過去的榮光,但用一種悖論來延續這個命題,
就是伊斯蘭本身是個停滯的社會,他們政教不分,堅信這種古宗教的態度,
正好可以證明他們是這樣的一個種族。
於是透過東方主義學者專家等的詮釋,伊斯蘭成了一個活在過去而死去的社會,
他們不會進步,他們的人也不會進化,透過這一層再現,東方化的東方死去了,
東方人被去人性化,東方社會被去文化,過去的偏見又能夠套入東方化的東方裡面。
最後,東方主義不僅僅流傳在西方社會,透過了經濟霸權的途徑,
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強迫東方去接受西方社會對於東方的價值判斷以及自身的優越,
他們透過教育體系決定了當地的人該學些什麼,
然後挑選出其中的精英份子送往美國當地接受獎學金繼續教育,
一整個體系去傳播西方的教育才是當今教育的主流,這也是我前陣子在思考的問題。
世界大學的排名是不是一個客觀的評鑑系統?當然,很多人會說是。
而這個客觀的判斷標準是誰定義出來的?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才會是好學校?
另外,一些conference、journal,能夠被接受的評斷標準是什麼?而誰在主導?
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都默默地在接受東方就是不如西方的價值判斷?
認同那樣的價值觀之後,把許多的現象歸疚成為本質論的判斷呢?
我們是不是都接受了後殖民主義概念,就真的認為自己天生不如別人呢?
看完東方主義,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發,這就是為什麼我最近一直在提出思考暴力的問題,
我們在進行批判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落入一個陷阱就是,我們站在一個優越的位置批判,
就拿暴力這個例子來說,批判暴力是不是從我們不用暴力,所以我們比較好的立場出發?
那再怎麼樣暴力都會被譴責,因為預設立場就已經分出優劣了,
但暴力是不是真的不可取?如果是,人要怎麼從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生存下來?
人類社會太過於強調文明跟理性,認為那是比較好的,比較高等的,
否定自己非理性的部分是不是一件好事?就焦慮的產生而言是有挺負面的影響。
薩依德有個概念我很認同,批判的時候必須從整個文化層面來觀察,
各種不同的人文學科來交叉驗證,他不否認他是有立場,絕對客觀是不可能存在,
而從各種角度切入來批判事件跟現象,會讓自己得到一個較為廣泛的視野,
比較能夠接受與自己立場不相同的人對於自己批判的批判,
因為當我堅持自己客觀,他也堅持他是客觀時,這樣的爭吵往往是彼此立場的爭辯,
而無法到達意見的交流跟想法的激盪,還有對彼此立場的尊重。
做人如此,應用在做研究的方法上也可以這樣去嘗試看看。
By bnman , 11/11/2008 07:22:00 下午 1 comments
Tag : Book